Nike 在日前推動的 ‘Breaking2’ 企劃,即使對跑步完全沒有興趣的人,相信在這個對現行跑步里程碑進行挑戰當下感受到了全世界意志的凝聚,我想這是因為在賽道上的跑者還有研發出相關裝備的技術人員正在證明人類還有運動科學的可能性吧!但這種心靈質化的交流畢竟不容易昇華為實際的理解,因此在本周三世界跑步日當天,Nike 邀請編輯部參與 Fast Relay 突破速度接力賽,除了能夠體驗 Air Zoom Pegesus 34 跑鞋,更重要的是如何讓非專業選手在短時間內能夠對於 ‘Breaking2’ 有具體的概念,換句話說就是如果要在 2 小時內完成全馬,那麼每 100 公尺的均速得是多少呢?等等就為大家揭曉,就跟標題說的一樣,我們只窺見門檻高度,對想跨越的選手與團隊的敬意在結束後油然而生。
Image may be NSFW.Clik here to view.

為了完成這樣的訓練,Nike 請來 NRC 經過長期訓練的 Pacer (配速員) 進行指導與協助,這邊也特別謝謝他們當天的辛勞。
Image may be NSFW.Clik here to view.

在正式開始前 Nike 進行了裝備的介紹,除了編輯部腳上穿的 Air Zoom Pegasus 34,還同步介紹了使用全腳掌 Lunarlon 的 Zoom Fly。
Image may be NSFW.Clik here to view.

1983 年誕生的 Pegasus 系列今年已迎接 34 周年,從第一雙 Pegasus 的腳跟內藏氣墊演變至 Pegasus 34 已經是搭載前後掌 Zoom Air,近年是以均衡定位的跑鞋與大家見面。
Image may be NSFW.Clik here to view.

體驗 Breaking2 配速的準備與訓練
由於最後的體驗將透過 Fast Relay 突破速度接力賽形式進行,首先進行了百米衝刺測試與幾種型態幫大家分組與暖身。
Image may be NSFW.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這邊來做個簡單的數學,全馬 42 公里若是想在 2 小時內完成,也就是 120 分鐘要跑完 42,000 公尺,那麼每 100 公尺必須要在 17.14 秒內完成,也就是必須持續保持一般人短跑的速度來完成長距離賽事,所以雖然大家說是來運動的,但以時下的詞彙來形容就是大家都衝得不要不要的!
Image may be NSFW.Clik here to view.

既然這是個其實沒有那麼輕鬆的挑戰,那麼結束後 Nike 為前三名的隊伍提供小禮物也是非常合理的!但這些獎品也是其來有自,Nike Oregon Project 是一個菁英長跑選手培育計畫,包含曾來台訪問過的 Mo Farah 還有本屆波士頓馬拉松前三名唯一亞洲面孔大迫傑都有參與。
Image may be NSFW.Clik here to view.

Nike Air Zoom Pegesus 34 與 Zoom Fly 第一印象
這次體驗的 Air Zoom Pegasus 34 整個系列作自 1987 年開始搭載 Air Sole,並從當時就已經是許多跑者喜歡的款式,這次在經過說明還有自己的實際體驗後有幾個重點編輯部認為值得跟大家分享。Flymesh 並不僅是更換名稱的機能網布,採用單絲紗所構成的鞋面為所有的需求提供簡單但有效的解答,當天課程進行時牆上溫度計顯示 34 度左右的高溫,空氣黏膩濕熱,應該沒有跑鞋能完全不讓雙腳溫度上升,而 Pegasus 34 表現的效能在一雙並不特別強調透氣涼爽定位的產品上,絕對是可圈可點。
Image may be NSFW.Clik here to view.

看似雙層的構造,裡層其實已是鞋舌內靴,在鞋面用料大幅減少的情況下自然能達成輕量化,同時進一步以素材自身強韌度還有動態 Flywire (一直延伸至鞋面內側的活動鞋帶環,能依照實際需求帶來更大的鬆緊調整寬容度,並在運動時擁有加倍完整的支撐性) 提供非常充沛貼合的包覆,老實說個人目前沒有非常執著於 knit 類的鞋面,但又著迷於其輕量與律動的自然,個人認為 Flymesh 真的找到一個非常不錯的平衡點,比起中底表現我更驚訝於其鞋面的整合。
Image may be NSFW.Clik here to view.

當然還是有些需要注意的地方,當天與現場其它媒體朋友交換意見,雖然樣本數並不是非常多,包含自己在內都認為楦頭似乎並不是非常寬,個人覺得是屬於短距離跑步沒有問題,但長距離腳掌會脹大,可能在試穿購買時要考量清楚尺碼,特別鞋面包覆非常到位的情況下更需要注意這部分的選擇。在許多人狠下心來把鞋子一刀兩斷的年代,大家對內部構造一目瞭然的同時對於科技配置這個課題更為在意,當天我們也直擊了 Pegasus 34 的分解,可以清楚看見前後掌 Zoom Air。
Image may be NSFW.Clik here to view.

Pegasus 34 中底的實際表現可能要在更長距離後才能給出明確分享,不過由於中底是 Cushlon 的緣故,至少首次在跑道上慢跑以及衝刺都有非常鮮明的感受,前掌還有後跟的反應性都很清晰,如果這樣的調校是你的菜那麼 Pegasus 34 不會讓你失望,不過再次強調,這裡提的是腳的顯著感受,跟長時間的運動感受甚至表現沒有直接正相關,但可以確定的是 Pegasus 34 是跟 33 的中外底幾乎相同,而它擁有還不錯評價,讓各位做個參考。
Image may be NSFW.Clik here to view.

Clik here to view.

另外最後提一下已經與 Pegasu 34 同步上市的 Zoom Fly,由於還沒有穿過僅提供拿在手上的第一印象,首先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這雙鞋沒有 Zoom Air,採用全腳掌的 Lunarlon,也因此雖然中底厚達 3.3 公分卻有著非常輕的重量,相信各位初次拿在手中有可能也會被其不若厚實外表那般的羽量感而嚇到,再加上中底以穩定與力量傳導為目的,嵌入混合了碳纖維的尼龍板,相當豐富的科技含量讓人非常好奇穿著感究竟如何,更別提目前還沒上市的 Zoom Vaporfly 4%,這些鞋款的介紹都可參考先前的相關報導。
Image may be NSFW.Clik here to view.

Nike Zoom 系列相關資訊
Air Zoom Pegasus 34 已上市 定價 NT3,500
Zoom Fly 已上市 定價 NT$4,900
Zoom Vaporfly 4% 未上市
Breaking2 活動與產品相關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