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個人注重項目)
評測者資料:165/46
尺寸:8(小弟我還在發育,無法提供尺寸建議)
著用時間:實戰20h+上學著用60-80h
著用場地:室外水泥地+室內木地板1h
打法:7投3切,得分/控球後衛,變向後切入or投籃
前言:Kyrie系列我一直很有興趣,帥氣獨特的設計+各式騷包配色,從4代觀望、5代入手,到再次入手6代,代代有驚喜。經過Kyrie 5不錯的體驗後,我在Kyrie 6上市前就抱著滿滿的期待,加上開胃菜-Pre Heat 系列+Heal the World帶來的心靈衝擊,讓我超想立刻帶一雙回家。黑白配色發售日11/22,我在12月底才入手這雙黑白配色。(原本想看看有沒有騷一點的配色)
【中底緩震】《7/10》前掌Zoom turbo +全掌Phylon。為了重心的降低,減少了前掌發泡材質的使用,同時又能提升氣墊的腳感,緩震也絲毫不減,相比前代有明顯的進步;後掌的Phylon較前代薄、較軟彈「一點點」,也算是有進步(磚頭升級!)。整體緩震表現更出色了,但相信還是無法滿足大多數族群,輕體重後衛服用佳,鋒線及內線球員慎重。
【反應】《9/10》前項已說明過,前掌重心降低、氣墊腳感提升,令整雙鞋前後掌過渡更順暢、氣墊的回彈更有感,反應也提升不少。可惜整體還是有點前高後低,個人不是很喜歡。
(不得不說這次6代的中底設計真的有用心,在改善缺點的同時穩固優點,我都不知道我是不是在說Nike)
【抓地力】《9.5/10》全知之眼(應該是?)+條狀排列的紋路。不需要過多磨合,就有極佳的抓地力,磨合一段時間後也有摩擦的聲響出現。室內吸塵程度一般,就算吸附灰塵依然保有不錯的抓地力,擦拭過後更上一層。還有KI系列著名的弧形外底(#圖5),經過多代的改良已十分成熟,跟5代一樣有極佳的體驗,穿上去甚至特別想切入
【包覆性】《9/10》前半部細緻的網布、後半部的皮革(#圖3 #圖4),搭配傳統鞋帶孔及中足綁帶,包覆一流。前半部似動態卻非動態的鞋帶孔,可調節的部分較5代差不少,但加上較窄卻較合理的楦頭,前掌包覆性比5代好很多;後半部皮革及適當的填充,其包覆與5代同屬佳作。
【透氣性】《5.5/10》透氣都不是很好的鞋面材料、厚實填充、中足綁帶,冬天實戰已經算很熱了,想必夏天一定堪比電鍋。實戰後中足綁帶還有水氣集成水珠不拉開很難散去(#圖7),也顯現出透氣方面的硬傷。
【支撐性】《8/10》前掌外側塑料片、後跟TPU,整體支撐性很棒,唯有腳踝處設計不佳(可能為了致敬air yeezy 2),相比5代,除了支撐本來就不足,6代又犧牲了一點點靈活性。
【耐用性】《6/10》#圖2 紋路較前作軟很多(手摳感覺甚至軟於KD12),紋路設計一樣差,耐磨真的爛。KI系列可能要漸漸淡出外場鞋的行列了。前掌鞋帶孔縫死處有一點脫線目前有待觀察,真的斷掉就尷尬了。(#圖3)
【重量】《7.5/10》6代US8單隻394g;5代US7.5單隻380g
【抗扭】《8/10》綁帶設計佳(#圖6),除了包覆之外也提供很好的抗扭,對我來說完全夠用,「個人」手折也是正常彎折,強度高的還是要注意。
【外觀】《8/10》#圖1 後跟TPU個人覺得過於突出,外底依舊富有特色,較喜歡5代設計。
【CP值】《不打分》原價4200,記得是約八折購入。個人認為3000出頭能買到這樣的鞋很賺,可惜這次耐磨差很多,不然真的是KI系列集大成之佳作,有望成為經典沒有之一。
【總分】《77.5》
個人心得與總評:這次Kyrie 6所有的硬傷都在小地方上(透氣、耐磨),較不影響實戰。不過在我購買前便打算作為室外用鞋,所以耐磨真的是讓我覺得十分可惜。雖然分數分數不算特高,但在我心中依舊是一雙很棒的實戰鞋。相較於5代,這雙鞋的表現也有明顯的改良,不過一樣僅推薦後衛入手。
以下為題外話:
寫完Kyrie 6的鞋評,讓我對Nike 這品牌另有心得。Nike 在用料上,是公認的不大方、不良心,但也額外凸顯了設計、廣告、簽約(?)的強大。為了節省抗扭片的一點成本,寧願在設計上來彌補;再爛的簽名鞋,有好的代言人、足夠的科技噱頭及誇張的廣告,都能有一定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