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uantcast
Channel: nike Archives - KENLU.net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683

網友 林柏瀚 鞋評 / Nike Air Zoom G.T. Run

$
0
0

這雙鞋是我實戰20多個小時後所整理出的一些實戰與穿著心得,跟大家做分享。
個人資訊:180cm / 76kg
打法:6投4切 以3~5號位為主
球鞋測試影片會更詳細的跟大家介紹這雙鞋
歡迎點閱:


1.抓地力:8
這雙鞋的抓地力我認為非常吃場地,在乾淨場地很棒,但是碰到灰塵會降的非常快。用分數來換算的話,乾淨時的表現是8分,但是有灰塵可以下降到7分,下降時是會讓你腳有點煞不住的感覺,在我實戰這段時期,發生非常多次因為鞋底黏塵而導致整雙鞋很滑的狀況,我個人認為跟它的外底材質偏硬有關,因為比較硬,所以當鞋底與地面接觸的紋路在摩擦時不會隨著煞停而產生變化,舉個例子來說,之前我跟大家評測的PG 5它的鞋底紋路軟,所以無論在什麼場地鞋底都能夠順著你的運動方向來做變化,但是這雙G.T. run卻不會。可是凡是都有利有弊,鞋底紋路軟的缺點就是很不耐磨,而這雙G.T. run在我穿著近20小時來看,鞋底部分是沒有出現拔絲或是磨損,加上鞋底材質又是XDR,故這雙鞋我認為是可以拿到室外場做實戰的,應該撐個半年都不是問題。

2.緩震性:7.8
在講緩震性之前,我們先來看一下這雙鞋的中底材質,雖然在開箱影片中我有跟大家說這雙鞋的中底由低到高分別是「前掌Air zoom氣墊、全掌React緩震、前掌air zoom strobel氣墊與全掌react鞋墊」但是在我看過這雙鞋的拆解之後發現,它的前腳掌處是沒有react緩震的,直接是兩個air zoom堆疊在一起,腳趾的地方才是react加air zoom strobel。那這樣的搭配到底腳感怎麼樣,我先來跟大家說優點的部分。第一個優點,因為前掌少了一層的react緩震,所以整個前掌高度並沒有想像中的高,以我們之前所說的樓層換算法,這雙鞋給我的高度差不多在2樓半的位置,雖然還是很高,可是我原本以為會在3樓;第二個優點,因為是zoom air直接做接觸,所以前腳掌給我的感覺是「彈偏軟」而不是「軟偏彈」,這兩個的差異點在於,前者不會給你拖泥帶水的感覺,但是後者會。至於缺點的部分,第一,在前掌給我的腳感前後不一。我剛剛有說,在前掌處是兩層air zoom堆疊加上react鞋墊,但在腳趾處是全掌react緩震疊上air zoom strobel,最後是鞋墊的react,這樣會發生什麼現象,就是當你要切入的時候,首先感覺的是「彈偏軟」再來是「軟偏彈」,「彈偏軟」的部分在於前腳掌,「軟偏彈」則是在腳趾處,這會讓我切入時形成一種錯覺,讓我的雙腳覺得很不乾脆,甚至還會有一種洩力感,這也是為什麼我只給這雙鞋的反應性7分的原因。後跟的部分兩層react作為整體緩震的材質,吸震感足夠,在穿著下來不會有任何的震腳感,我個人還蠻喜歡的。大家可以看一下這雙鞋的落點與適用族群,我個人認為在前掌部分的設定是有一點可惜,有點讓人摸不清它的定位到底要什麼,其他部分我覺得很滿意,大家也可以參考這個表格自行衡量。

3.包覆性:7
在開箱影片我有跟大家說,這雙鞋為了達到「輕量化」,所以把鞋面材質全部用成塑料網布,當時我就有跟大家打過預防針,說這雙鞋的包覆性跟支撐應該會很慘,很不幸的被我應驗了。這雙鞋的包覆原則上很弱,穿上鞋後可以感覺你的腳跟鞋面是有空間的,而且穿久之後空間越來越大,到最後會發生鞋後跟有不跟腳的狀況,因為塑料的材質本身穿久就會產生空隙與摺痕,這個摺痕沒有辦法使鞋面更貼腳,給我的感覺有種越穿鞋越大的錯覺,進而導致球鞋產生不跟腳問題。有些鞋友可能會問我說「社長,綁緊鞋帶會不會好一些?」我只能回答「會,但是幫助微乎其微」這個部分我嘗試了好幾次,每次綁緊的效果都有限,而且只有在綁的當下會改善,幾分鐘過後又恢復成原來的樣子,我認為除了跟它的鞋面有很大的關係外,鞋舌也要負起一部分的責任。這雙鞋的鞋舌材質跟鞋面一樣,都是薄片的塑料,所以當你拉緊鞋帶的時候,鞋舌沒有辦法啟到對腳背的貼附,兩側鞋面也沒辦法有效的減少對腳的空間,而且如果你拉太緊,反而會對腳背產生很大的壓迫,因為鞋舌沒有泡綿做緩衝,所有壓力會透過鞋帶直接施力在你的腳背。總而言之,一切的根本問題就在於鞋面的材質,但是這雙鞋本身的設定就是「為了減低球鞋重量達到輕量化」的概念,只能讓各位消費者依照自己的需求做選擇。

4.支撐性:7
腳踝支撐:7
腳踝處除了有一個隱藏式的環繞TPU外,沒有其他的硬物,也沒有泡綿的填充,甚至材質也是很薄的透氣孔塑料。簡單來說,這雙鞋的腳踝支撐完全依靠那片TPU,雖然它環繞整個腳踝,但它的效果也有限,切入的時候我甚至可以感覺內側的鞋面發生形變,是很明顯的形變。如果你打的位子是4號或5號,常在禁區爭搶的朋友,這雙鞋不要輕易嘗試,腳踝支撐性對你們而言很不足夠。
側向支撐:7
前面有跟大家提到,鞋面是塑料材質,整體剛性不足,鞋面很容易產生很大的形變,但這雙鞋的側向支撐為什麼我會給7分,是因為它用了中底的側向支撐來救它的鞋面支撐,什麼意思呢?就是在中底react做加硬,中底連接鞋面的地方做加固,並且外側鞋底使用outrigger ,讓你在做側向移動的時候,中底能夠穩住整個鞋子,不至於在實戰發生中底與鞋面一同被吃到鞋底。話雖如此,它的側向支撐表現,對我而言仍屬於及格邊緣。
穩定性:7.5
雖然包覆性跟支撐性的表現不太好,但是在穩定的表現卻讓人驚艷。我猜很多人拿到這雙鞋的第一個OS就是「重心那麽高,一定很不穩吧?」、「這個高度穿去打球一定烙賽」等反應,可是在我穿上它實戰時,整體的穩定感非常足夠,在鞋子的中間外側有一個硬塑料穩定片,這個穩定片根據拆解是沒有往內延伸的,但對於側邊的穩定是有幫助的,加上整個中底外側react都有做加固,整體穩定有一定的水準,我的腳也不會因為球鞋不穩而需要花額外的力氣來穩住我的雙腳。

以上是我對這雙球鞋的實測心得 跟大家做分享 因為文字有時不能完全表達 還是建議大家觀看鞋評影片 或許會更了解!

The post 網友 林柏瀚 鞋評 / Nike Air Zoom G.T. Run appeared first on KENLU.net.


Viewing all articles
Browse latest Browse all 4683

Trending Articles



<script src="https://jsc.adskeeper.com/r/s/rssing.com.1596347.js" async> </script>